【苗栗縣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-縣外參訪】

感謝各位學員參加本次的縣外參訪活動,雖然遇到秋老虎發威,但各位學員依然很認真學習,希望大家都帶回滿滿的知識與愉快的心情喔!

攝影:徐仁清


縣外參訪啟動:出發前,先由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彭秘書為大家致詞。



第一天縣外參訪第一站:西螺延平老街︱振文書院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︱振文書院:
邀請到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的張億載老師來為大家導覽,述說振文書院的歷史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︱振文書院:
書院前的斜魁,張億載老師說這龍是由九種動物所構圖而成,學員們觀察著是哪一些動物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︱振文書院:
張億載老師解說振文書院建築特色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︱振文書院:
書院拜殿左右側的雙獅座,分別為公的母的,嘴張開的是公的,嘴巴閉上的是母的,也呈現出舊時男尊女卑的情況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︱振文書院:
書院所拜的不只有孔子,亦有許多文神,張老師也一一講述每位文神的故事及來由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︱振文書院:
最後在老師的帶領下,大家一起參拜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:
來到西螺延平老街上,張老師講述老街的歷史及發展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:
在老街上的每一棟街屋的騎廊地上,都鑲著一塊石板,標示著為第幾號街屋,此為第九十號街屋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文化館原為捷發乾記茶莊,由後人無償提供作為文化館之用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張億載老師述說文化館的由來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張老師介紹館內文物及設施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張老師示範以前賣茶與住家的分隔門,門上的窗可上下開合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地上的紅色洗石子台階象就像是鋪在地上的紅地毯歡迎客人進入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學員們坐在天井中聆聽老師講古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從天井中往上眺望,可看見屋頂上的老鷹,象徵著過往的繁榮與風華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屋內的對聯以紅色洗石子即陰刻的方式呈現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天井可看見二樓的美人靠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學員們與老師在館內合照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文化館後方有一迷你西螺大橋模型及老龍眼樹,此地也是社區居民聚會的空間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延平老街文化館:
老師為大家介紹西螺大橋通車典禮時所拍的照片及其故事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西螺大戲院:
西螺大戲院已荒廢多時,建築物被許多植物所覆蓋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西螺大戲院:
在戲院對面,張老師說著戲院過往的繁榮景象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東市場:
東市場並非傳統市場,而是由一群傳統工藝師及藝術家在此駐地,打造藝術鄉鎮。






西螺延平老街|台灣永豐米糧行:
米糧行原為廣和商行,是最早開創西螺洋貨貿易的先驅者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台灣永豐米糧行:
米糧行內除了提供五穀雜糧,也推廣雲林在地農特產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台灣永豐米糧行:
米糧行內保留最原始的磚牆結構,將一、二樓空間打通,讓自然光線充滿整棟房屋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:
在老街上,張老師為學員解說街屋的建築形式。


西螺延平老街:
每一棟街屋形式皆不同,其中一棟上面有時鐘的,即是以前賣鐘錶的店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西螺大橋:
西螺大橋是一座由日本人規畫,採用英國的專利設計,美國援助的鋼鐵和技術,最後在台灣人手上建造完成,是一座寫滿台灣近代史的大橋。



西螺延平老街|西螺大橋:
學員們與西螺大橋合影。



第一天縣外參訪第二站:他里霧文化園區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生活美學館:
館內特地保留舊倉庫原有結構,搭配造型燈籠與彩虹樓梯,屋頂採用日治時代的透光天窗,讓光線自然地流瀉進來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生活美學館:
館內員工為我們講解美學館的設計理念及由來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生活美學館:
館內除了不定期舉辦展覽,也會邀請名人來演講茶道、舉辦藝能活動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生活美學館:
美學館執行長解說館內的營運模式及願景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生活美學館:
學員專心聆聽講解。
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環境教育館:
雲林縣環保局特地將此館規劃為環境教育的核心基地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環境教育館:
館內導覽員為各學員解說建館緣由及館內設施遊玩模式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環境教育館:
教育館內除了可學到環境保護知識外,亦可藉由遊戲的方式讓人樂在學習中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環境教育館:
學員們開心的玩遊戲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他里霧漫畫館:
館內收藏國內外漫畫一萬餘冊,漫畫館是由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的陳麗妃建築師規劃設計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他里霧漫畫館:
館內空間大動線明確,不定時撥放動畫給予小朋友觀看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他里霧漫畫館:
館內的閱讀空間十分多樣,可以讓孩子們找尋自己的小天地品嘗閱讀時光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他里霧繪本館:
館外以綠色草坪打造早期他里霧蒼莽的草原意象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他里霧繪本館:
館內導覽員解說設館緣由及未來的發展空間。



他里霧文化園區|他里霧繪本館:
學員們在館內看著繪本,一同栽進故事情節中。



第二天縣外參訪第一站:板頭社區。




邀請到帶偶回家|陳威光老師來為學員們導覽,老師是在地新港人,導覽過程中也穿插了自己幼時發生的趣事。



板頭社區 :
社區內的交趾陶作品許多是由碗所剪粘而成,作品還看得到碗底的形狀。



板頭社區 :
社區內還留著以往被稱作「黃金鐵路」的「五分仔車」鐵路,上面用馬賽克拼貼的牛做為裝置藝術。



板頭社區 :
社區內除了裝置藝術外,連休憩的座椅也經過設計巧思,運用馬賽克拼貼來創作,每一張椅子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


板頭社區 :
每一戶人家的信箱皆是以交趾陶製作。



板頭社區 :
除了居民圍牆上的創作,道路另一旁的矮牆也運用大量的馬賽克拼貼來創作。



板頭社區 :
新港越堤壁面的交趾陶剪粘作品「三醉芙蓉」,為行政院文建會「藝術介入空間計畫」的第二期補助計畫。



板頭社區 :
學員們在行政院文建會「藝術介入空間計畫」的第一期補助計畫作品「苦楝樹」前合照。



板頭社區 :
行政院文建會「藝術介入空間計畫」的第三期補助計畫作品「樂陶陶」系列,挑戰了懸吊式交趾剪粘壁堵,以及4D交趾剪粘作品。



板頭社區 :
學員們在舊鐵道上合影留念。



板頭社區|板頭車站、車站公園:
相信有一天,火車ㄟ轉來。



板頭社區|板頭車站、車站公園:
用花盆做成的大型藝術裝置,出自陳威光老師之手。



板頭社區|板頭車站、車站公園:
秋老虎發威,學員們先吃碗冰消暑一下,即將開始我們的手作DIY課程。



板頭社區|板頭車站、車站公園:
店內隨處可見古早味的玩意,吃的玩的,彷彿回到了幾十年前。



板頭社區|帶偶回家DIY:
本次的手作課程是|盆偶造型DIY,由陳威光老師指導教學。



板頭社區|帶偶回家DIY:
陳威光老師一步步帶著學員完成專屬自己的作品。



板頭社區|帶偶回家DIY:
學員拿著完成品與老師合影留念。



第二天縣外參訪第二站:板陶窯交趾剪粘工藝園區。



板陶窯交趾剪粘工藝園區:
園區內各個角落都有剪粘與交趾工藝作品。



板陶窯交趾剪粘工藝園區:
館內員工為學員們進行園區導覽。



板陶窯交趾剪粘工藝園區:
展覽館內,導覽員正介紹廟宇上的交趾陶工藝品。第二天縣外參訪第三站:北港工藝坊。



第二天縣外參訪第三站:北港工藝坊。



北港工藝坊:
工藝坊著名的甕牆,為清代郊商「謙源號」所遺留。



北港工藝坊:
工藝坊員工李小姐為大家介紹工藝館的源由以及營運方式。



北港老街:
老街的巷弄裡,隨處都可發現小驚喜,門板上貼的不是門神,而是超人與鋼鐵人,也是出自北港工藝坊的營運負責人之手。






留言